叶剑英秘书空缺,毛主席对周恩来说:那就让“洛阳才子”提前出山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8:21 点击次数:180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根据统计,一共有1360位开国少将,但里面被称为“三八式干部”的只有18位。
“三八式干部”就是说那些在抗日战争刚开始时加入革命的干部。因为他们参加革命的时间相对较晚,所以到了新中国成立授军衔的时候,大多数人都没达到将军的标准。因此,能被评上将军衔的特别少,只有18个人(像吕正操这样本来就有点资历的不算在内),这真的很不容易。
在这18位开国少将当中,有这么一位,毛主席亲切地称他为“洛阳才子”,还说“我是看着他一点点长大的”,此人便是开国少将雷英夫。
雷英夫,老家在河南孟津县,1921年来到世上。1936年,他中学没念完就和其他许多有志气的年轻人一样,跑到革命的地方延安去了。
1938年夏天最热的时候,也就是八月,雷英夫走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的大门开始学习。他一进学校,我们这些有理想的年轻人就受到了党中央的热情款待,还见到了毛主席本人呢。
那是在他们刚开学第二天的下午,一群人围着,毛主席满面春风地走过来,笑着向大家挥手打招呼。
雷英夫初见毛主席时,觉得他个子瘦高,穿着一身带有补丁的灰色军装,头上戴着八角帽,脚踏黑布鞋。他的头发留得比较长,脸色看上去黑红健康,两只眼睛里闪烁着聪明的光芒。
毛主席随口给大家来了段讲话,讲得特别逗乐,他说:
你们这些年轻人要是想投身革命,那就得始终站在老百姓那边,为他们说话,为他们办事,不是只做一阵子,而是得一辈子都这么做。不光你们自己要这么做,还得告诉你们的孩子、孩子的孩子,世世代代都要维护老百姓的利益。要做到这点,就得真心实意地关心老百姓的生活,知道他们吃得饱不饱,穿得暖不暖,为了他们的福祉,不怕吃苦,勇于奋斗,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。
说到这儿,毛主席停了停,从胀鼓鼓的口袋里摸出半根烟点上,狠狠地吸了一口,然后继续说道:
当然了,吃苦的样子有很多种。你们现在到了延安,这儿的日子挺苦的,跳蚤特别多,咬人可狠了,痒得让人受不了。但别怕,延安的跳蚤也挺有“革命精神”的,能锻炼人。要是谁被咬几下就受不了,过不了这一关,那他就很难和老百姓心贴心,也走不到革命的最后。
讲话幽默搞笑,让同学们发出一串串开心的笑声。
稍微停了停,毛主席又继续道:
一方面得做好吃苦的准备,另一方面呢,就是你们这些年轻人别太爱面子、讲虚荣,特别是从城里来的同学,得更注意。要实实在在,比如去合作社吃饭,饭菜都得吃完,再用馒头把盘底的油擦干净吃了,别觉得不好意思哈。
毛主席边说边做起吃饭的手势,同学们一个个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。
雷英夫被毛主席那种既简单又亲民的作风深深打动,他原以为,像这样能掀起时代巨浪的大人物,即使没有超凡脱俗的本领,也肯定是威严自生,谈吐不凡。
可他压根儿没想过,毛主席竟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,抽的是烟屁股,说话既亲切又简单,可仔细琢磨却蕴含着大道理。
在大家热烈的掌声和阵阵欢笑声里,毛主席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话,每个人都听得非常入迷。
讲话一完,同学们就纷纷抢着上去跟毛主席握手,雷英夫也是其中的一个。
但他挺机灵,握完手后,赶紧掏出抗大新发的笔记本和笔,恭恭敬敬地送给毛主席,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。
毛主席眼睛一亮,直勾勾地看着他,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意思,拿过笔记本飞快地写下“斗争”两个字。
抗日军政大学,就是专门培养打日本鬼子干部的学校,是我们党为了增强力量而建的地方,所以特别看重,有的课还是毛主席自己来上的呢。
雷英夫开始受到大家注意,是在一次上课的时候。
1939年春天的一天,毛主席走进了抗日军政大学,给大伙儿上起了战略课。
毛主席这次讲的话,简单来说,就是把他的几本重要军事书,像《中国革命战争咋打》、《持久战的理论》还有《战争与战略的那些事儿》里的核心观点都讲了,这些内容后来被放到了一起,收在《毛泽东选集》里头。
因为毛主席讲话时湖南腔调很重,学员们呢,来自五湖四海,很多人都听得半懂不懂的。学校也明白这点,所以每次中央领导讲完课后,都会把讲话的稿子发给大家,好让大家学习。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听得津津有味,但记笔记的人却不多。
雷英夫就是这“少数人”里的一个,他上学时记忆力就特别好,还有语言方面的才能,毛主席说的话他全能听懂,于是边听边飞快地记录着。
他争分夺秒地记着笔记,同时满怀敬意地不时抬头望向毛主席。不一会儿,他惊喜地察觉到,毛主席在留意自己,尤其是在讲课间隙,眼神总往自己这儿瞟;讲到兴奋处,又仿佛带着询问的眼神看向自己,像是要和自己讨论什么事情。
那时候,雷英夫没想那么多,一门心思就是多听听、多记记。
下课休息的时候,毛主席喝着茶润润喉,同时指着雷英夫,向抗大的校长滕代远打听情况,雷英夫心里七上八下的,不知道咋回事。
不一会儿,滕代远走到雷英夫面前说:“毛主席想瞅瞅你的笔记。”
滕代远晚年时回忆说,毛主席翻阅完笔记后,便问他:“你对这个年轻人的情况熟悉吗?”
滕代远作为校长,自然很清楚自己手下的好学生,他答道:“这学生是雷英夫,老家在河南孟津,他之所以会来延安,是因为走投无路了。”
毛主席一直认为“反抗是正当的”,当听说雷英夫还有这样一段经历时,他感到非常惊讶,便让滕代远继续讲下去。
雷英夫在洛阳中学上学时,只缴纳了一年半的学费,由于实在没法凑够剩下的钱,就差16元,结果被学校要求退学了。
毛主席听完后,眉头拧成了一团,就好像回想起了自己当年去长沙上学时,边读书边打工的辛苦日子,又好像看到了自己十七八岁时,和同学们一起激情满怀、意气风发,把那些权贵豪绅都不放在眼里的快乐时光。过了好一会儿,他才松开眉头,笑着说了起来。
这儿不要我,总有地方要我。这位校长真是没眼光,把那位“洛阳才子”都给撵走了。
想了想,毛主席轻轻用手指敲了敲桌子,说:“他毕业后,就让他来我身边做助手吧。”
滕代远心里又无奈又好笑,因为他同样欣赏雷英夫的才能。他跟毛主席讲:“他虽然没读完中学,但脑子转得快,什么事都有自己的独到看法。最难能可贵的是,他从不跟着别人瞎说,很有自己的主意。”
毛主席乐得合不拢嘴,为自个儿巧妙“抢先一步”感到高兴。
从那以后,“洛阳才子”雷英夫这个称号就传开了,毛主席也把他的名字深深记在了心里。
那时候,雷英夫并不知道毛主席和滕代远之间的这番谈话,他只是奇怪自己怎么突然多了一个外号,听说这个外号还是毛主席亲自给起的呢。
过了好几十年,雷英夫翻看到自己的审查资料时,才弄明白自己外号是怎么来的,还了解到有这么一段对话,以及自己曾差点成为毛主席的参谋。
说“差一点”的原因,是因为后面发生的事让毛主席的打算没能实现。
1939年一开始,因为抗战的需要,中央就在重庆建了个南方局,管着秦岭淮河以南各省的党的工作。到了那年秋天,周恩来从重庆谈判完回到延安,给毛主席讲了讲南方局的工作进展。
汇报结束后,周恩来补充说,因为南方局刚成立不久,人手还不够齐全,特别是叶剑英同志那边,他负责情报工作,每天收到的信息多得数不清,分析起来特别费劲。所以,他专门请求中央能派一两个能干的秘书过去,帮他一把。
毛主席听完之后,想了想,然后对周恩来说:“要不咱们就让那位‘洛阳才子’早点儿露面吧。”
然后他简单地跟周恩来提了提雷英夫,说这孩子叫雷英夫,刚好十八岁,现在正在抗大参训队里学习呢。他特别能干,尤其是对军事方面挺有研究,考虑问题周到,记性也好,是个当高级参谋的好料子。
因为毛主席推荐了这个人,所以周恩来也就没有反对,事情就这么决定了。
1939年8月份,雷英夫到了重庆八路军办事处,向叶剑英报到,当上了他的秘书。对外呢,人家都说他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的参谋,是从延安过来的。
雷英夫没想到的是,他一来到叶剑英身边,就碰上个好机会,亲身经历了一件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。
1940年开头那会儿,蒋介石打算开个全国军长以上级别参谋长的大会,八路军虽说名义上还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,也收到了参加的通知。
据说,蒋介石在会议准备时,老找去重庆的各军参谋长开会,他费尽心思给八路军编造各种“罪名”,还亲自给他们出主意,打算在会上直接找八路军的麻烦,挑起反共的风波。
叶剑英对蒋介石的心思一目了然,但问题是,该怎么应对呢?会场上有一百多位各军的参谋长,可我党这边就只有他一个,他得想想,怎么才能在这孤立无援的境况下,有理、有据、有分寸地反驳蒋介石的诬陷。
和叶剑英他们讨论后,雷英夫他们决定采用一个策略:就是找准矛盾,拉拢大多数人,对付那几个人,然后一个个解决掉。
要怎么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呢?关键就是在会议发言时得让大部分参会的人心里产生共鸣。要做到这点,光说些空洞的套话可不行,演讲稿里得有实实在在的内容,还得讲到大家心坎里去。
就在叶剑英为如何撰写演讲稿而犯难的时候,雷英夫及时地送来了他昨晚熬夜完成的稿子,以及一些全党上下辛苦搜集来的大堆资料。
叶剑英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,觉得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样,他拍了拍雷英夫的肩,称赞道:“你真不愧是洛阳的聪明人,毛主席让你来帮我,肯定是知道我能用上你。”
1940年3月头几天,蒋介石悄悄准备了一场想要挑起反共大动静的会议,这个全国军以上参谋长的大会,按时在重庆举行了。
这次会议是由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副参谋长刘斐来主持的,他特意找了个理由,说因为参会的人太多,所以每位参谋长发言的时间都不能超过半个小时。
叶剑英一眼就看穿了刘斐的小九九,他不过是想减少自己的发言,好让八路军的声音变弱,好让会场被老蒋的亲信们掌控起来。
就像叶剑英预料的那样,会议刚一开始,蒋介石就带着不善的意图,说在不久前的冬季攻势期间,他收到了好多报告,说八路军“光转悠不打仗”、“偷袭自己的友军”还有“和日本鬼子、伪军勾结”。这些事儿现在还没查清楚,但他会派人去一件件核实。
蒋介石一说完,那些他事先特地叮嘱过的各军参谋长们,就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发言,讲的都是贬低和抹黑八路军的老一套。会场里顿时充满了指责八路军的声音,唯独叶剑英保持着冷静,在一旁默默观察。
当轮到叶剑英发言时,他看了看会场里的大家,从容地说:“刚才大家对我方提了不少批评,主要说了两个问题,一个是打仗的问题,另一个是内部摩擦的问题。”
他稍微停了停,然后接着说:“说到打仗这事儿,到1939年3月为止,咱们队伍总共跟日军打了2689仗,干掉了八万四千多日军,每次打仗的报告都有记录,可以查证。”
然后,叶剑英又展示出一张日本军队的报纸,上面刊登了1939年底阿部规秀在太行山区被八路军打死的消息。他还拿出了蒋介石在八路军平型关大胜仗、夜晚偷袭阳明堡、广阳大战胜利等几场战斗后颁发的表扬命令。
铁一般摆在眼前的事实,证据确凿,彻底打破了说八路军“光游走不打仗”的谣言。
说到“找茬儿”的指责,叶剑英干脆利落,二话不说,直接亮出了国民党里那个有名的“找茬高手”张荫梧跟日伪军勾结的电报和信件,还当场念了出来。
会场里一下子喧闹起来,不少不是蒋介石亲信的军参谋长站出来指责张荫梧,就连蒋介石的亲信们,在这种原则问题上也都默不作声了。
蒋介石看到整个场子的氛围都让叶剑英给带跑了,只好硬着头皮说了句“等事情查清楚,一定严惩不贷”,然后就赶紧宣布会议结束。
叶剑英回来后,特别称赞了雷英夫的周全准备,他见到人就高兴地说:“毛主席挑人的眼光真是太厉害了,把看好的雷英夫派给我,给我帮了大忙了。”
据说后来得到的消息,蒋介石打算在那次大会上,当着全国所有军级以上的参谋长,好好数落一番八路军,之后再突然转变目标,对新四军动手。
多亏了叶剑英的冷静处理和雷英夫的周全安排,蒋介石想在大家面前诬陷八路军的计划就泡汤了,他只好先把坏心思收起来。这样一来,无形中给我们党多了些准备的时间。
后来,毛主席这样说起会场上叶剑英的表现:
叶剑英同志有两件大功,第一件事是在长征路上,他勇敢地站出来跟张国焘对抗,避免了队伍的分裂,这既是救了党,也救了红军,还救了我个人。第二件事是在1940年,他在重庆跟好多大人物辩论,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,给我们军队争取了宝贵时间,这可是场没有硝烟的大胜仗。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看他当时辩论的讲话,很值得咱们学习学习。
皖南事变发生后,叶剑英被调回延安,当上了军委的总参谋长。跟着他,雷英夫也回到了离开快两年的延安,继续担任他的秘书。
从那以后,雷英夫大部分时间都在总参谋部干活,给中央领导出谋划策。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前,雷英夫就料到美国肯定会打朝鲜,而且还猜中了美国会怎么登陆以及在哪里登陆。
他的看法和毛主席的想法碰到一块儿了,事后毛主席称赞说:“这在军事史上可不多见。”
1955年,雷英夫得到了大校军衔的荣誉,到了1961年,他又升为了少将,跻身“开国少将”的行列。